煙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棘手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尤其是我國,自2003年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製框架公約》起,至中國疾病預防控製核心發布的《2015年成人煙草調查報告》,我國的吸煙者人數依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已達3.16億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煙草依賴問題的定性,始終處於一個未知狀態。
那麼煙草依賴究竟是什麼問題?確切地說,煙草依賴與煙草沒有直接關系,煙草依賴是一個純粹的心理問題。
什麼是心理問題?心理是大腦器官對應的、全部活動的總稱,其廣袤無邊。心理問題是指因為大腦機能活動失調所引起的所有異常的、非器質性的問題。其典型特征是持久的心理沖突,主要表現是那些不良的情緒情感體驗,包括:焦躁、抑郁、憤怒、註意力下降等等。心理問題屬於正常心理的範疇,不屬於疾病狀態。
煙草依賴又是怎麼回事?從狀況上看,煙草依賴是對吸煙行為,無法做到有效地取舍,而形成的一種欲罷不能的狀況,俗稱吸煙成瘾。煙草依賴的典型特征是在其背後,如影隨形般地附着一個“痛苦源”,牽扯着成瘾者明知不可為,卻又無法自拔。如果沒有了“痛苦源”這個障礙,也就不會有煙草依賴這回事。因此煙草依賴的真相,就隱藏在對“痛苦源”的剖析和認識當中。
首先來了解“痛苦源”詳細都有哪些表現,這一點很容易做到,吸煙者只要把再次吸煙的時間間隔適當地延長,便很快就可以體驗到。一開始吸煙者會感到心裏有些發緊、壓抑,逐漸就會出現焦躁、神不守舍、坐立不安、憤怒等情緒反應,直至越來越難受。對於“痛苦源”的這些體驗,大多數的人,也包括主流的控煙機構都一致認為,它們是躯體煙毒存量減少所致。因此把煙草依賴狀況,歸咎為是煙草本身、以及尼古丁作用的結果。支撐這個觀點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吸煙者只要控製自己不吸煙,就會很難受,而只要及時吸煙,難受感就會立即消失這一狀況;一個是尼古丁依賴、成瘾理論。
然而在認識痛苦體驗真相的問題上,人們忽略了另外兩個狀況:一個是有眾多的、長期處於惡劣二手煙環境下的非吸煙者,並沒有出現因為遠離二手煙而難受、不舒服的狀況;另一個是常識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大腦的支配下完成的。即人的每個行為的背後,必然都如影隨形地伴隨着相應的心理活動。就是說,戒煙就意味着同時發生了身體不再攝入煙毒,和與戒煙相對應的心理活動這兩件事。
到此只要把上述三個狀況彙總到一起,再加以分析和觀察,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戒煙後的痛苦體驗,只能與心理活動有關。可是戒煙又是如何與心理活動聯絡到一起的呢?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因為這與戒煙的對象密切相關。
說到戒煙的對象,有人會毫不猶豫地指出:戒煙的對象就是吸煙行為。因為沒有了吸煙行為,一個人就是標準的非吸煙者。粗略地看這個答案沒有錯,可是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吸煙行為是一個典型的、由彙總因素導致的行動。例如:你如果只給一個無法動作的、強烈渴望吸煙的人一支煙,他會說:這是在逗他。如果再給他一個火機,他會說:這是在損他。而只有把煙送到他的嘴裏,並點上火讓它用力地吸上一口,他才會說:這是真心在關心他。
就是說,只有在各個因素都具備的情況下,吸煙行為才能夠完成。包括:肢體、身體器官、煙製品、火機、空氣、吸煙環境及渴望吸煙的念頭等因素,其中除了渴望吸煙的念頭,所有的因素非吸煙者都同樣具備。顯然以吸煙行為為單元,當做是戒煙的對象,就太過於籠統和模糊了,根本就沒有方向性可言,戒煙者即使持有再強大的戒煙願力,也很難落實到實處。
實際上,無論戒煙者知道與否,戒煙真正面對的對象,都是頭腦中渴望吸煙的念頭。而戒煙,就意味着是通過對抗、革除的心理活動,去面對渴望吸煙的念頭。由於念頭與擺脫煙草的願望,均來自戒煙者的大腦,顯然二者之間的彼此作用,相互的對抗,必然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壓力源,等於是自己把自己的大腦,演變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在這樣一個非外部因素導致的、巨大的和連續的沖突面前,戒煙者怎能會不出現痛苦的內心體驗?
可見戒煙後的“痛苦源”,是由戒煙者不當的內心活動造成的,是典型的心理問題。由於吸煙者的平均煙齡相對較長,煙瘾一旦發作起來也是異常的難受,並且無論是聞到、聽到或者看到與煙草有關的事項,或者面對壓力,均會誘發對吸煙的渴望,吸煙成瘾已經達到了嚴重標準的程度。因此得出結論:煙草依賴是嚴重的心理問題。
以上便是香煙網小編為大家展現的對于煙草依賴主要是心理問題 煙草依賴的實際情況分析的相關內容,大家看完之後是不是對於煙草依賴的相關信息更加了解呢,想要了解另外內容恭迎點擊:國內煙草依賴患者人數已經過億 青少年吸煙率達到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