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532」中幾乎公認+內定的500萬箱大品牌,「雙喜•紅雙喜」距離500萬箱曾經那麼近,現在又那麼遠。今年前10個月,「雙喜•紅雙喜」商業銷量同比下降接近4%,絕對減量超過10萬箱,看起來像是犧牲銷量來換取結構,然而1000元的單箱結構提升只能挽回不到0.4%的收入增長,以及單箱批發均價仍然只有2.5萬元的現實。
截止目前,「雙喜•紅雙喜」的工業坐標是——商業銷量全國第2位,商業銷售收入全國7位,一、二類煙全國銷量第9位,單箱批發均價「雙15品牌」第14位——另外更具參考性的高端、高價「兩高」市場,以及創新特色商品,很遺憾,「雙喜•紅雙喜」的表現還要更遜色一些,除短支煙位列全國第6位之外,無一進入前10位。
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語境裏,「雙喜•紅雙喜」自己很捉急,關心「雙喜•紅雙喜」的人也很捉急。
回想「532」、「461」之初的意氣風發,「雙喜•紅雙喜」在2012年依靠再一次強力整合商業銷量首次突破400萬箱,此後連續穩定在400萬箱以上,直到2014年——單是「雙喜」系列也已經超過300萬箱——達到最高銷量426萬箱。不過,從2015年開始至今一直連續下降,在2016年下降到400萬箱以內之後,2018年收縮至375萬箱。
與銷量的起起落落相比,「雙喜•紅雙喜」的單箱結構倒是穩定地保持了穩中有升,2012年首次突破2萬元,並連續保持不低於3%的結構增幅,只是2015年提稅順價硬性拉高之外,「雙喜•紅雙喜」的結構增幅再也沒有超過3%,放在卷煙消費結構突飛猛進的背景下,「雙喜•紅雙喜」與全國大盤的結構剪刀差越拉越大,從2012年的3000元拉開到2018年的8000元。
市場在變,「雙喜•紅雙喜」沒有變,或者說遠遠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
分析原因,有品牌擴展「規模化陷阱」的共性挑戰,在更大意義上,「雙喜•紅雙喜」最近幾年所遭遇的困難和瓶頸不過是「三紅一白」的另一個版本,持續的規模化擴張叠加上嚴苛的價錢管製、品牌應對的不利加劇了形象老化、價值固化、口碑矮化的「三化難題」,別忘了「雙喜•紅雙喜」那幾年的突飛猛進離不開政策的強力幫助,政策紅利的耗盡也加劇了後期的困難程度。
更有「雙喜•紅雙喜」自身缺乏敏感和銳度的問題短板,「雙喜•紅雙喜」在本世紀前10年的快速擴展,離不開高三類和二類煙的提前入場、戰略布局,一舉奠定了「雙喜•紅雙喜」直到今天的市場基礎和品牌規模。可惜的是,此後的技藝創新、商品幵發不論從數量、品質,或者過程、結果上都缺乏競爭力,最終淤積成為當下的困難叠加。
你不能說「雙喜•紅雙喜」不努力,但確實努力的效果沒有體現出來。
如果尋找「雙喜•紅雙喜」眼下的癥結所在,透過——因為結構偏低所導致的銷量下降——數據表象,從品牌定位、風格呈現、形象塑造、商品策劃、經銷策略,包括拉郎配所帶來的認知碎片化以及商品線龐雜,甚至於品牌自己的心氣勁兒,都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嘗試着把最直接,也是眼下最突出的問題擺出來,和關心「雙喜•紅雙喜」的好友們一起捋一捋。
在高端、高價市場不成體系。事後諸葛地看,「雙喜•紅雙喜」錯失了兩個時機,一個是「珍藏」系列包括短支煙的順勢而為,不管有多麼充分的理由,「珍藏」都應該僅僅如此的市場表現,遠遠沒有匹配商品力,也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化;另一個是「硬經典1906」的擴大戰果,作為高二類煙的領導品規,我們完全有理由在「硬經典1906」身上看到更大的企圖心和意誌力。
在細分、特色商品缺乏優勢。前面講了,在細支煙、中支煙範圍,「雙喜•紅雙喜」缺乏有說服力的表現,這其中有品牌戰略、商品策劃的原因,也有投入不足、韌勁不夠的問題。比如「郵喜」這支煙放到現在也是特點鮮明、風格突出,上市之初也一度風頭無雙,但在短暫的紅火之後卻落下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暗淡收場,其中的經驗或者教訓,確實有太多值得總結的地方。
此外,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市場經濟活躍地區的區位優勢,也讓「雙喜•紅雙喜」完全可以在創新——不單單技藝研制——上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表現。
歸納起來,「雙喜•紅雙喜」需要正視一個現實,我們也需要正視「雙喜•紅雙喜」的一個現實。前一個現實,「雙喜•紅雙喜」在現有的品牌架構、商品體系下很難有實質性的結構突破,高端的另起篇章以及以此為基礎的體系化迫在眉睫;後一個現實,「雙喜•紅雙喜」仍然是300萬箱以上萬箱以上—的全國性大品牌。
這兩個方面的現實,讓「雙喜•紅雙喜」既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更要有險灘勇闖的信念。
以上便是香煙網小編為大家展現的對于雙喜紅雙喜香煙銷量下降 年銷量僅為三百萬箱!的相關內容,大家看完之後是不是對於雙喜紅雙喜香煙的相關信息更加了解呢,想要了解另外內容恭迎點擊:紅雙喜的三款罐裝香煙,抽過的煙民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