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煙網 > 煙草信息 > 煙草知識 >

我國為什麼試辦煙草托拉斯 中國煙草的擴展歷史展現

來源: www.yaohuwang.com 時間:2023-06-21 00:15:51 通話版

在中國煙草業擴展的歷程中,1963年組建中國煙草工業公司——試辦煙草托拉斯是煙草工業管理體製的一次重大改革。這段歷史,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它為1982年中國煙草總公司的重新組建奠定了基礎,為煙草工業後來實行的人財物、產供銷、內外貿的集中統一管理體製供應了經驗,為新世紀中國煙草工業的“統一領導、垂直管理、專賣專營”供應了理論和實踐支撐點。

一、探索煙草工業管理

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連續3年自然災害,加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巨大困難。如何進行經濟管理體製的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國民經濟走向健康擴展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工業管理體製曾出現過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的反復實踐。當時為探索經濟體製的改革,結合“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擴展國民經濟八字方針,提出試辦工業托拉斯,用經濟組織管理經濟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一致的幫助。

1964年6月,國家經委草擬初步方案《對于試辦工業、交通托拉斯的意見報告(草稿)》提出:在1964年內先試辦12個托拉斯,其中全國性的9個,地方性的3個。在全國性的9個托拉斯中,中國煙草工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試辦托拉斯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開始了走中國自己工業管理、工業擴展的道路。這項改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尊重經濟規律、用經濟手段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的探索精神。

二、由集中統一管理起步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工業管理上的突出問題是個“散”字,工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未能充分有效地組織起來,由於用行政辦法管理經濟,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來建立經濟聯絡和劃分經濟區域,使同一地區、同一工業的産業分屬中央和地方各級的不同部門領導,多頭管理,分散經營,與現代工業所要求的大生產方式不相適應。就煙草工業的管理體製而言,從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各地卷煙廠分別由大區和省、市管理;從1953年到1957年,重點煙廠由輕工部管理,中小型煙廠由地方管理;1958年以後,部直屬産業全部下放給地方,省屬産業全部下放給專、市、縣管理。1962年,全國輕工業部門共有煙廠104家,基層産業供銷社也辦了一些卷煙廠,而且手工卷煙到處擴展。此外,全國還有復烤廠16家,雪茄煙廠9家,大型煙絲廠20家左右,分別由輕工、手工、商業、供銷社交叉管理。業務歸口不統一,管理多頭多級,分散經營的情況突出。這種分散的管理體製和大工業生產的要求,尤其是和卷煙這種特殊商品的大工業生產要求極不適應。

1962年2月,輕工業部黨組向中央提交《對于煙草工業集中管理方案的報告》,提出了“歸口管理,集中生產,統一分配,照顧產區,使有限的原料能集中合理使用,提高商品品質,擴大國家商品貨源,增加國家積累”的方針。為此,全國煙草工業統一由輕工業部歸口管理;統一收購原料,一律由輕工業部分配;卷煙商品由商業部門統一包銷。

1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準了輕工業部黨組的報告,決定對煙草工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從而建立了第一個具有托拉斯性質的聯合産業——中國煙草工業公司。1963年7月1日,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正式成立,為輕工業部直屬的行政産業核算單位,由時任輕工業部副部長的王毅之兼任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總經理,主持試辦工作。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同時,在上海、天津、鄭州、貴陽設立了煙草工業分公司。分公司為總公司的派出機構,協助公司檢查督促産業的經濟活動,完成國家計劃。工廠為公司領導下的基層生產核算單位,直接對公司負責,生產技藝工作受分公司領導。

1963年7月,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成立後的首次全國煙草工業會議召開。至此,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托拉斯)正式啟動。它比其他工業的幾個全國性托拉斯先行一步(在時間上大體早一年多),實際上也是組建全國性托拉斯的唯一一個試點。

試辦托拉斯是中國煙草工業體製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此,時任國家經貿委委員吳亮平在1964年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經理會議上對于試辦煙草托拉斯報告作出了解釋:“托拉斯是一種工業管理的組織形式……蘇聯在1921~1932年也曾辦過社會主義托拉斯。我們搞托拉斯不是抄資本主義的那一套辦法,而是根據我們國家的詳細情況,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下的比較合理的經濟組織,辦托拉斯不僅是管理形式問題而是工業管理上如何革命的問題……所謂工業革命就是革分散主義、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的命,一句話就是在工業管理上用經濟的辦法來代替行政的辦法。”

三、供產合一的新型管理體製形成

1964年11月,國家經委正式批準輕工業部《對于試辦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托拉斯)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了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的性質、管理範圍和任務:“它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的,集中統一管理全國煙草工業的經濟組織,是在國家統一計劃下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和計劃單位;公司統一經營全國卷煙的生產和烤曬煙葉的收購、分配業務,管理卷煙廠、煙葉采購調撥機構以及為煙草工業效勞的復烤廠、機械廠、印刷廠,對煙葉生產和地方生產的雪茄煙、鬥煙絲等煙草製品進行技藝指導。”

建立托拉斯必須按照不同工業的特點,劃分托拉斯的經營和管理範圍。中央認為,要根據有利於擴展生產、有利於彙總利用資源的原則,允許一部分托拉斯實行跨工業經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中國煙草工業公司達成了供、產合一的管理體製。

由於新中國成立後烤煙的收購、調撥體製變化很大,存在着煙葉收購調撥體製與卷煙生產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不相適應;烤煙收購人員不能專業化;經營環節偏多,費用偏高;煙葉的調撥、復烤、發酵不銜接,煙葉品質不高,影響到部分卷煙品質的提高等問題。1964年10月,國務院同意輕工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作出的《對于煙葉收購和煙葉供應工作交接問題的報告》,將全國供銷總社經營的煙葉收購和供應業務,全部移交輕工業部經營。同年年底,煙草托拉斯基本完成了煙葉收購調撥機構及業務的交接工作。至此,中國煙草工業公司形成了供產合一的新型管理體製。

在逐步將煙草工業經濟管理改革引向深入的過程中,從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上半年,中國煙草工業公司連續召開了“經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煙葉收購工作改革會議”“分公司(總廠)、煙葉收購部門負責人會議”等一系列工作會議,着重在經濟管理改革、煙葉收購業務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研究了深化改革的措施意見,力求把改革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四、改革優越性凸顯

在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成立後的兩年時間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顯示出托拉斯的優越性。

中國煙草工業公司在有效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下,發揮現有産業潛力,合理組織生產。公司成立以後,積極協助地方調整産業,關、停、並、轉卷煙廠42個,全國卷煙廠從104個調整為62個,精減職工13800多人。在調整中,采取技藝措施,使全工業的彙總生產能力由原來年產卷煙330萬箱,增加到480萬箱。1964年全員勞動生產率比1963年提高42.4%。通過調整卷煙生產,卷煙牌號由900多種減為270多種,甲級煙的產量增加一倍以上。同時,公司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製訂取締手工卷煙辦法,基本上取締了手工卷煙、地下工廠、走私漏稅等活動,保證了國家稅收。

統一貫徹執行國家計劃,使計劃起到了指導和促進生產的作用。公司直接管理工廠後,將計劃權力集中統一起來,初步掌握原料生產、收購、儲存情況,了解了真實生產能力,製訂的計劃積極可靠。工廠初步建立起正常的生產秩序,生產均衡率和設備利用率,都出現了歷史上最好的情況。

達成了原料的統一調配和合理使用,促進了煙葉生產,卷煙商品品質顯著提高。通過對煙葉實行統一調撥供應,工廠不再自行采購原料,初步克服了長期存在的煙葉調不動、品種不配套、産業爭購原料、優材劣用、商品品質不穩定等混亂狀況。

1964年,全國卷煙產量達成同比增長29%,稅利同比增加2.6億元,而1963~1966年間共達成稅利56億元,統一集中管理給工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自從煙草工業實行集中管理後,初步解決了一些重大問題,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試辦煙草托拉斯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由於辦托拉斯還缺乏經驗,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工廠的生產點過多、公司內部舊的組織機構、職責分工和各種規章製度不完全符合托拉斯實行經濟管理的要求;原料的收購、調撥工作,煙葉、卷煙的價錢和卷煙的稅收等管理體製與卷煙工業高度集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等等。 

令人惋惜的是,煙草及其他工業的托拉斯僅僅試辦了兩年多時間就因外界沖擊而夭折,但這是我們黨在經濟體製調整中沖破固定模式、大膽嘗試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之前的這次改革實驗雖然沒能進行到底,其間提出的用經濟辦法來管理經濟的指導思想卻有着深遠的歷史意義。今天,中國煙草總公司實行的產供銷、人財物、內外貿的集中統一管理體製,仍可以看到20世紀60年代煙草托拉斯的軌跡。通過不斷推進改革與創新,煙草工業正踏着更加堅實的步伐向前邁進。

以上便是香煙網小編為大家展現的對于我國為什麼試辦煙草托拉斯 中國煙草的擴展歷史展現的相關內容,大家看完之後是不是對於我國煙草擴展的相關信息更加了解呢,想要了解另外內容恭迎點擊:中國煙草擴展70年回眸 國產香煙由內銷到出口全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