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農村流行着這樣一句俗語:靠天吃飯。農業的擴展離不開土壤、水分、氣候等自然因素,因此其擴展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煙葉生產亦是如此,對於煙農來說,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可能導致一年的辛勞付之東流。
天災無情,煙草有愛。工業歷來高度重視災害救助,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盡量彌補災害對煙農造成的損失。
廣東韶關煙區受災後,保險及時賠付,解除受災煙農後顧之憂 /韶關市局(公司) 供圖
為更好地規範煙葉生產災害救助工作,降低煙葉種植風險,解除煙農種煙後顧之憂,達成煙葉生產持續健康擴展,2019年1月22日,中國煙草總公司印發《煙葉生產災害救助工作辦法》,對做好災害救助各項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圍繞《辦法》印發的背景、意義與主要措施,近期,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煙葉公司生產技藝部有關負責人,解讀《辦法》精神。
時間追溯到2010年,雲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災,幹旱範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均為歷史少有。隨後兩三年的時間裏,黃淮地區、東南沿海一帶,涝災、旱災、雹災等各種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並且呈現出常態化的趨勢。2013年,僅總公司就補貼了15.6億元,用於災後救助。
在自然災害頻發、強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煙草工業意識到僅僅依靠災後的資金救助並不是長遠之計,而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煙葉生產災害救助長效機製,從根本上保障煙農的利益。
基於此,2014年總公司印發了《煙葉生產災害救助工作辦法(試行)》,對救助對象、標準、辦法和救助程序等進行了明確和規範;2017年,又印發了《煙葉生產災害救助工作辦法(試行)補充規定》,對相關條款進行補充完善。
綜上所述,剛剛印發不久的《辦法》,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指導文件。它從“完善”與“創新”兩個方面着手,對前兩份文件進行了總結、梳理、補充和修訂,旨在進一步優化救助標準、辦法和程序,使其更加規範、合理,更貼合煙區實際,更具有操作性。
《辦法》規定,當災害發生後,要按照“保險賠付為主,專項救助為輔”的工作要求,首先啟動煙葉種植農業保險進行賠付救助。在遭受重特大自然災害,保險賠付不足時,可以啟動煙葉生產災害專項救助程序進行救助。
換言之,煙草工業對煙農的救助由兩部分組成,先進行保險賠付,再進行專項救助。雙重保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煙農利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通過這種‘雙保險’的救助機製,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單純依靠資金補貼救助的傳統方式,既完善了煙葉生產風險保障體系,切實維持了廣大煙農的利益,又避免廣大煙農因災致貧、因災返貧。”中國煙葉公司生產技藝部周義和如是解釋。
《辦法》規定,“煙葉生產災害救助標準每畝最高不超過1500元。”也就是說,保險賠付和專項救助兩部分的救助金額加起來不超過1500元。受災情況不同,救助的標準也不同,詳細標準為:
對絕收煙田,也就是煙葉團棵期之後因災產量損失在2/3左右的煙田,救助標準控製在每畝1500元以內;對重災煙田,也就是煙葉團棵期之後因災產量損失在1/2左右的煙田,救助標準控製在每畝1100元以內;對中災煙田,也就是發生災情後煙農自救能夠較好恢復煙葉生產或產量損失在1/3左右的煙田,救助標準控製在每畝600元以內;對災後改種煙田,也就是煙葉移栽後至團棵期前發生災害,改種其他作物的煙田,救助標準控製在每畝800元以內。
這一標準是在廣泛征求各煙葉產區意見基礎上最終確定的,基本可以彌補煙農在煙葉生產中的物資投入成本,確保煙農“雖受災,不賠錢”。
保險,素有經濟助推器、社會穩定器之美誉。自然災害雖難以控製,卻可以通過農業保險的方式,有效減少自然災害來臨時造成的損失。如此一來,煙農只需承擔極少部分保費,一旦在保險期內因自然災害造成煙葉損失,均可獲得相應賠償。
從2013年起,工業便開始在福建、湖南等部分煙區,探索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然而原本應是多方共贏的好政策,卻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難題,比如保費籌措難、定損理賠難、賠付到位慢,等等。
2014年,總公司印發的《辦法(試行)》,對農業保險的保費籌集、列支渠道、救助流程等進行了詳細規定,為各煙區掃清了製度障礙,讓農業保險的順利推廣有章可循、有據可依。2019年印發的新《辦法》承襲了《辦法(試行)》的規定並再次進行強調和解讀:
保費籌集方面,由煙草公司、地方人民政府及煙農三方共同承擔。為加快推進煙葉種植農業保險,原則上煙草公司承擔保險費用的60%,其中總公司承擔總保險費用的20%。
列支渠道方面,産業參加煙葉種植農業保險支出計入“煙葉生產投入補貼”;發生救災專項救助支出時,計入“煙葉生產投入補貼”,通過地方人民政府捐贈給煙農的專項救助資金,計入“營業外支出——公益性捐贈支出”。産業收到外單位或總公司的救災資金,計入“營業外收入——補貼收入”。各項資金支出有了相應的會計科目,列支渠道和資金走向更加規範。
廣西百色靖西分公司協助保險公司查勘定損 /黃深 攝
農業保險不同於普通商業保險,查勘理賠較為復雜,再加上煙區多處於偏遠山區,點多面廣,一旦出現災情,想要一家一戶地核災定損,工作量巨大。因此,“理賠難”“賠付慢”,是煙農們最擔心的問題。
煙農之所憂,工業之所思。《辦法(試行)》要求,災害發生後各煙葉產區及時向保險公司報案,協助保險公司進行受災情況的現場勘查及核對,同時還對救助程序進行了說明,分為“救助啟動、災情核實、對象審核、製訂方案、救助公示、資金兑付、總結報告”7個步驟。
統一、規範的標準和流程,避免了各項政策在落地執行過程中走樣、變形。有了這樣一套救助程序,各煙區可以更加快速、公平、規範地協助保險公司,進行定損和理賠,理賠金很快“拿到手”,煙農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2014年《辦法(試行)》印發後,各煙葉產區積極協調政府和保險公司,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煙農自覺、主動參與煙葉種植保險。經過5年多的探索實踐,煙葉種植農業保險已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現如今基本達成全覆盖。2018年,投保覆盖面已經達到98%,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推動了2019年《辦法》的正式印發和實施。
“往年沒有煙葉種植保險,一到災害天氣,我們都提心吊膽”;“種煙已經不再是靠天吃飯的活了,反正有保險兜底,我不怕”。這樣一項農惠民利的好政策受到廣大煙農普遍恭迎。一張薄薄的保單,使煙農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也讓他們的心更加安定。
根據煙農投入的物化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辦法》對每畝的保險金額和保費進行了相應的提升:每畝保險金額2014年確定為不高於1000元,2017年提高至1200元,此次提升至不高於1500元,保險費率也從不超過5%提升到不超過8%。保額和保費提高後更趨合理,更能充分調動煙農和保險公司的積極性。
煙農不光懂得種煙,還學會了如何規避風險。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煙草公司同政府、保險公司、煙農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今後共同保障煙葉生產、促進煙農增收、效勞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種植規模較小的產區在推廣農業保險過程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辦法》鼓勵這些產區,探索聯合投保的辦法或者與財產保險掛鉤的辦法,推進煙葉種植農業保險製度。
除此之外,工業還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展特色保險,適當擴大保險範圍,為煙農供應另外的保障。目前已有部分煙區勇當“先行者”。以雲南煙區為例,他們探索對煙葉種植保險效勞進行延伸,對“NC297”等特色煙葉品種進行“加保”,開展煙葉烘烤彙總保險等等,一系列做法均取得了較好反響。
《辦法》指出,當煙葉生產遭受重大自然災害,農業保險賠付不足時,煙草工業還將給予煙農一定的煙葉生產災害專項救助。這筆資金原則上由省級商業公司自行承擔。但對於一些資金困難的省級商業公司,可申請總公司給予資金幫助。
對於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煙農來說,除了農業保險外,工業還為煙農增添了專項救助這樣一道額外的安全保障。多類型、全方位的救助辦法,真正讓煙農吃上一顆“逢災不遭罪”的定心丸,為他們撐起保障生存和擴展的“保護傘”。
當然,對於未建立煙葉種植農業保險製度的省級煙葉產區,總公司將參照相近省區投保標準,按照核算總保險費用的20%進行補貼,不足部分由產區自行解決。
這樣一條規定也告诫各煙區,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過度依賴總公司的專項救助,而是應該盡快為煙農辦理相關保險,真正發揮農業保險的重要作用,保障煙農的切身利益。想要了解另外內容請點擊:全面解讀2019年煙葉收購價錢政策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