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煙網 > 煙草信息 > 市場變化 >

四個方面理性看待煙草工業稅利

來源: 煙草在線 時間:2023-06-05 01:21:11 通話版

前段時間,隨着中煙國際向香港證券交易所遞交了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材料,在網絡上又開始出現一些對于煙草利潤的新聞,標題看起來極其奪目,甚至讓人覺得骇人聽聞,如:“中國煙草利潤完爆四大行+騰訊+阿裏”、“絕對老大:利潤等於四大行+兩桶油+BAT”、“煙草總公司有多赚錢?一家挑戰四大行加兩桶油”等等……

筆者留意了一下,近5年來,將煙草工業稅利與各類産業利潤相比,最後得出中國煙草等於“N”個産業利潤總和的結論,這種論調的文章總會在特定時間點上集中湧現,可謂數不勝數。這一狀況的出現,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純屬偶然。作為一個局外人,通過一些從公開渠道獲取的信息,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產業結構不同,無可比性

從產業的結構來說,這樣的比較缺乏全局觀,沒有可比性。中國煙草總公司雖是一家公司,但經營業務集合了整個煙草工業的上、中、下遊全產業鏈(上遊有各煙機公司、香精香料公司、復烤公司、再造煙葉公司等;中遊有各工業公司等;下遊有各省級商業公司、地市級商業公司、其他獨立法人公司等)。這樣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其體量較區域性公司、一般商業公司,一般跨國産業更龐大。所以,就產業鏈的分布結構來說,中國煙草總公司與產業鏈單一的普通産業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比較缺乏全局觀,不具有可比性。

二、産業規模不同,不夠客觀

從産業規模來說,這樣的比較不符合對等性原則,不夠客觀。煙草工業屬於重資產、勞動密集型實體經濟產業。如果用全國所有的銀工業或者石油化工業上、中、下遊的全產業鏈進行比較,煙草工業稅利數據就不會顯得那麼龐大了。據財新數據調查,2018年我國銀工業資產規模超過250萬億元;另據新華社報道,2018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模以上産業(指年經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産業)經營業務收入達12.4萬億元。可見從工業整體角度來看,體量達到萬億級別的並不鮮見,只是煙草工業的歸屬相對集中而已。

三、指標維度不同,沒有意義

從指標含義上來說,這樣的比較不在同一維度,沒有意義。工業稅利是“稅金”+“利潤”的總稱,且以稅居多,上繳給國家財政,是對財政的貢獻,上市公司的利潤屬於投資收益,是要分給股東的。所以每年煙草工業對外公布的稅利與其他上市公司單純的利潤含義上有本質的區別。“稅利”與“利潤”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在一個維度,進行比較沒有意義。

四、繳稅標準不同,忽略事實

從稅收政策上來說,這樣的比較不在同一水平,忽略了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一直以來,國家對煙草工業實行的都是高稅收政策,在稅負上,煙草稅與其他工業的相對低稅相比,可謂天壤懸隔。如果比較營業收入,同是特殊工業,兩桶油的營業收入都不在煙草工業之下。所以,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工業,但凡將規模擴展到效勞數以億計人口的水平,營收都可能是不低於煙草工業的天文數字,聽起來都會讓人大吃一驚,多了解一些情況後,便知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據新京報(北京)消息,全國從事煙草生產經營直接相關的勞動人口超過2000萬。2000萬人辛苦一年,參與創造了可觀的稅利,我們作為“吃瓜群眾”,其實更應該深知“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每一分稅利都是實實在在的勞動創造所得,國家財政亦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高額稅利貢獻正是煙草工業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