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回應立陶宛稱其通話有問題詳細情況,小米通話雖然一直以來都是性價比極高的通話,雖然稱不上頂級通話廠商,但還是非常受消費者喜歡的,並且在海外也持有着極大的市場,不過據悉近期立陶宛方稱小米通話內置審查,呼籲國民不要購買小米通話,而小米通話也及時的給予了回應。下面香煙網小編為您整理了小米回應通話有問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各位小夥伴有所幫助。
今年7月,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允許臺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導致兩國外交緊張局勢驟然升級,中方召回駐立大使予以反製。然而,在兩國關系降至冰點後,立陶宛非但沒有糾正其錯誤行徑,還將“槍口”對準中國産業。
據路透社9月22日報道,立陶宛國防部日前公布一份商品調查報告,聲稱在部分中國産業生產的通話中發現文字審查性能,並以此為由煽動該國消費者避免購買中國通話,若民眾目前持有中國產通話,立陶宛國防部也“建議”將這些設備扔掉。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立陶宛國防部國家網絡安全核心“點名”中國廠商小米,聲稱小米在歐洲銷售的旗艦通話具有內置檢測和審查性能,能夠檢測涉及一些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敏感字眼。
立陶宛國防部還提到,雖然小米10T 5G通話軟件的性能在歐盟地區已經關閉,但可以隨時通過遠端控製開啟,該調查還聲稱小米加密的通話使用數據被傳送至一個位於新加坡的效勞器。
路透社報道稱,立陶宛國防部調查了小米、華為和一加的三款通話,其中在小米設備上發現了3個所謂“潛在風險”,華為P40通話1個,一加設備上則未發現網絡安全漏洞。
在發布報告時,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艾布克維斯(Margiris Abukevicius)通過媒體鼓動該國民眾:“我們的建議是不要購買新的中國通話,並盡快處理掉已經購買的通話。”
針對路透社的報道,觀察者網嘗試聯絡小米,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應;華為位於波羅的海地區的代表則向《波羅的海通訊社》表示,其通話不會向外部發送用戶數據。
在華為因芯片等問題逐步退出歐洲市場後,小米正逐漸繼承其市場地位。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在歐洲智能通話市場中,小米份額首次升至第二,成為歐洲銷量最高的中國通話産業。其中,在立陶宛、白俄羅斯、波蘭等國,小米出貨量位居第一。
2021年二季度,小米更進一步。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小米二季度以出貨1270萬部通話、25.3%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三星位居歐洲第一,出貨同比增長67.1%。
在談到小米在歐洲市場的表現時,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吳怡雯向觀察者網表示:首先,在所有安卓廠商中,小米從華為在歐洲市場的撤退中受益最大。其次,無論是Mi系列的5G商品還是Redmi系列的4G商品,其性價比都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肯定,特別是在俄羅斯、烏克蘭、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市場。再次,小米在歐洲持有最為發達的線上渠道,而其線下品牌店的持續擴張以及與運營商的深度合作也助力了增長。
在立陶宛政府“盯上”中國通話廠商的同時,該國食品生產商也在擔心生意受到兩國外交局勢的影響。今年8月,《波羅的海時報》報道稱,立陶宛食品生產商希望他們的商品能繼續出口到中國,但立陶宛國家食品和獸醫局(SFVS)聲稱,新的出口許可審批程序已被叫停。
根據立陶宛國家食品和獸醫局的數據,去年,立陶宛向中國出口了472噸牛肉、7700噸乳製品和625噸水商品。截至8月,立陶宛今年向中國出口了553噸牛肉、3900噸乳製品和80噸水商品。
事實上,中立兩國此次外交風波完全由立方“玩火”造成。今年7月20日,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復交涉、曉以利害,宣布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此舉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隨後中方作出反製,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對於立陶宛在臺設立所謂“代表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多次強調,中方堅決反對建交國同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反對建交國同臺灣互設所謂代表處。我們敦促立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恪守建交承諾,中方也正告臺灣當局,“臺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妄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小米回應立陶宛稱其通話有問題詳細情況的基本信息,最後溫馨提示,以上信息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若想要知道另外的信息,可以關註香煙網,在這裏會有另外的信息等着您。
【小米回應立陶宛稱其通話有問題詳細情況-小米回應通話有問題】相關推選文章:
小米回應放棄MI品牌這是真的嗎 小米回應放棄MI品牌詳細情況